近期,位于暑期档票房前列的电影《抓娃娃》让原生家庭教育广受热议。电影中的孩子马继业所遇到的人、所经历的事,背后都有父母精心安排的痕迹。有人觉得这个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好孩子,也有人“细思极恐”,认为原生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。
原生家庭本指子女在成年、成家前与父母等亲人一起生活的家庭,是人们最初的成长环境,影响性格、习惯和观念等的形成。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,有句“经典回答”: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
某社交平台上,“原生家庭会影响择偶标准么”“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什么体验”“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”等话题都有破亿的阅读量。有人得到家人理解与支持,也有人深受其苦,觉得“原生家庭像一件湿透的棉袄,压得人喘不过气”。为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探讨原生家庭?它真的能影响一生吗?
图源:视觉中国
一
俗话说,“三岁看小,七岁看老”。一个人成年或成家后的言行举止,很大程度上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经验获得、习惯养成、观念形成的投射。因此,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。
《三字经》传诵“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”,透露出家庭氛围对子女成长的相关性;在傅聪身上,能看到《傅雷家书》“先为人,次为艺术家,再为音乐家,终为钢琴家”等教诲的作用;读罢袁隆平《妈妈,稻子熟了》一文,不禁被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引导所触动……
原生家庭给予的教养和温情是个人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。如今,“家和万事兴”“我爱我家”“幸福一家人”等是不少人的家庭群名“标配”,反映出人们对美好家庭的向往。但也有不少年轻人提到原生家庭,持抱怨、批判态度,认为它带来生活和心理负担,甚至一生都难以摆脱。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。
比如,带来了痛苦焦虑。提到家人,有的人想起的温馨片段寥寥无几,反而容易想起家庭不和谐时的种种场景;有的人想孝顺一回,给家人买礼物或带家人出游,却遇到“扫兴式父母”,好心情瞬间跌入谷底;有的人即使与父母相隔千里,也逃不开催婚、催生、催考证等“催”式关爱带来的窒息。
比如,造成自己性格缺陷。在一些人看来,讨好型人格是自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意;不够自信是长期遭受了“打压式教育”;缺乏主见、自理能力差是父母控制欲强;贪小便宜是家人爱斤斤计较、自己没学会分享……
比如,影响了个人生活。有人认为,职场步履维艰,有家庭不能提供眼界和资源的因素;婚恋不顺,是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,影响自己的爱情观、择偶观,连带着给相亲市场上的自己减了分;生活中手忙脚乱,是长辈没能搭把手,为孩子分担一些。
网友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图源:社交平台截图
二
不论古今中外,原生家庭都会影响人的所思所想、言行举止,子女与父母等家人存在观念差异也在所难免。那为什么如今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呈火热态势?
在对比中看见“别人家的父母”。走南闯北的丰富经历、互动热闹的社交网络和讲述人物故事的影视作品,让年轻人看见多样的家庭相处模式,难免将别人家与自己家进行对比,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幸福,也有人发现从未拥有梦想中的家庭。某社交平台上,话题“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”的浏览量超千万,热评中被温柔以待的孩子、充满尊重的教育方式、家庭能给予的能量,戳中不少网友的泪点。有人觉得自己“偷窥着他们原生家庭的幸福”,也有人说:“正是看到温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,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历了什么。”
社会发展造成代际观念冲突。年轻人与原生家庭的不少“爱恨情仇”围绕观念冲突展开。每个时代都有受不同环境影响而生成的普遍观念,因此人的观念有时代属性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年轻人的思想变得开放多元,有人打趣道,“三岁一代沟”早就变成了“一岁一代沟”。有的父母的观念容易与年轻人产生“鸿沟”,尤其是在求学、择业、婚恋、生活方式等重大选择上,一些年轻人觉得父母落伍,父母也不理解,“现在比我们当年好多了,为什么你们还觉得苦?”
其实不少父辈祖辈也对原生家庭有不解与怨怼,但他们中大多人觉得“谁家不这样”。如今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,思辨能力也随着阅历增加而提升,他们敢于表达自我,遇到不认同的事情,会试着反问一句: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他们也抱团取暖,有些人还成立“原生家庭受害者自救联盟”等社群小组,一边倾诉分享,一边自我解救。
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深远又难以消失。《我的阿勒泰》作者李娟曾说:“当我在最需要爱的时候,我从来不曾被深深地爱过。后来我无论得到多少爱,我都不以为然。”家庭带来的伤痛可能是被忽视的长期感受,也可能是恶语伤人的瞬间,给有的孩子带来的影响,就如钉进木板的钉子,即使钉子生锈、被拔掉,伤痕也永远存在。此外,他们难以彻底断开与原生家庭的关联,哪怕觉得已经逃离,父母的一通电话、一条信息也可能让人崩溃,甚至有人在生儿育女后“陷入循环”,变成自己曾讨厌的那种家长。
家长带着孩子排队准备进入浙江省科技馆参观 图源:新华社
三
对一个人来说,原生家庭可能是风暴中的避风港,也可能就是风暴本身。特别是那些觉得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,一边视家人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一边恨不得逃离。在又爱又恨的挣扎徘徊中,该怎么做?笔者有三点看法。
理性思辨,正确归因。在有的人眼中,原生家庭成了“拖累”,遇到的所有坎坷都要它“背锅”;也有人除了埋怨原生家庭,也怪老师、怪老板、怪对象、怪同事,怪到最后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。可是,事情既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,也受到个人能力等因素左右。不应简单粗暴地把所有“锅”丢给原生家庭,而要综合考虑,理性思辨。凡事都怪父母是不合理的,也是伤害感情的。很多时候,父母为了养育我们,已经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了最大的努力。只有正确归因,才能对症下药,让生活过得更好,让关系更加和谐。
好好说话,求同存异。为何家会伤人?关键还是在意。一些矛盾的根源就是关爱,只是情绪上头时,“要不是为了你”“别人家的孩子/爸妈就不像你这样”等话语便成为导火索。表达不是为了讨伐,而是为了促进理解,倾听与沟通才能解决问题,不如试着换个平和的语气、委婉的措辞。
这届年轻人的父辈、祖辈大多有着艰苦的青少年阶段,也多是普通人,能给予的有限,能改变的也有限。面对时代浪潮,有人拥抱变化、与时俱进,也有人固守己见,成了比较传统的家长。年轻人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,眼界越来越宽,应该要以更包容的心境,去尊重并接纳不同的选择,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。
走出阴影,掌握命运。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,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看法和做法。有人忘不了童年的苦难,终其一生难以释怀;也有人从中学会坚强、宽容、珍惜。父母参与了我们的过去,但未来还是要靠自己,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对个别人而言,也许原生家庭造成创伤较大,伤痛难以完全抚平。但我们从不会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,不妨勇敢地踏出阴影,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,去重新养好自己的精神世界,未来也必然光明璀璨。
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有人说,这代年轻人是理解父母、治愈自己、呵护孩子的一代。与其受困于既往的痛苦,不如在看清来路后大步往前迈去。一代又一代人,都要奔向更好的人生。